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FloTHERM 流阻設定實例

        前陣子,恰巧有一個系統的模擬,裝在系統上游的模組,本身也是一個可以獨力運作的小系統(當然電源除外),所以如果要用詳細模型的模擬方式,那整個系統的網格勢必破表,並且,整個系統的分析重點在 CPU Heatsink,所以,只要有模組的流阻與熱功耗,應該就可以提供足夠的資訊。另一方面,這方法雖然之前有提到設定的流程,但我也很少使用,所以借這一次溫故知新,順便做筆記。

        由於公司沒 AMCA 風洞,所以系統阻抗(流阻)也是用所謂的數值風洞來得到,間單來說,就是數值(詳細模型)與數值(體積流阻)間的比對。使用的軟體是 FloTHERM V12。

        數值風洞模型如下圖所示:
其中,紅色框框是詳細模型的部份,模型前後個有一個紫色的 Region,用來計算壓力與速度,天空藍是求解域,流體驅動是用一個 Linear Fan。

        首先,因為流體驅動是用 Linear Fan,所以只要更改 Fan 的 Qmax 與 Pmax,就可以得到一組計算結果。我在這裡做了三筆數據。接下來,在 Table 中的 Region 中,分別記錄前後 Region 的平均速度與平均壓力(理論上平均速度應該要一致,但會有數值誤差),而平均壓力主要是計算壓差。所以可以得到三筆平均速度與壓力差(V,dP)。

        接下來,就是將這三筆數據再加上 (0,0) 通過原點,一共四筆數據。如果偷懶,就直接上傳到官網製做。如果要自己挑戰,就要去做 Curve Fitting。這裡我是用網路上找的 LAB Fit。把數據 Curve Fitting 成 dP = K1*V+K2*V**2。計算結果為 K1 = 3.6,K2 = 5.077。
        但 K1 和 K2 並不能直接輸入到 FloTHERM 中,還必須將 K1 與 K2 轉成 FloTHERM 體積流阻中的 A 與 B。反正,公式都有了,自己用 Excel 寫了一個計算式。
        接著就可以把 A 與 B 輸入到 FloTHERM 中了(小心,不要輸入錯方向)。因為用體積流阻,所以 A 與 B 除以模型長度 0.1873m。
        最後,再來比對一下計算結果。我只檢查一個點,詳細模型的的風扇操作點為 16.4859 CFM,0.175701 inH2O。而流阻模型的操作點為 16.4033 CFM,0.179832 inH2O。我是當做差不多,可以接受。

        其實,這計算過程還有一些細節可以做得再好一些。目前懶得想。將來有機會再來印證我的想法。

33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通过阅读您的博文,获益良多。
我对Flotherm使用的体积阻尼一直有一个疑问,不知能否帮忙解惑?
通过风洞测试得到系统阻尼曲线,可以通过公式拟合计算得到阻力系数参数A和B值,index设为0;也可以通过上传曲线的各点数据在线生成阻尼。但这两种方法得到的都只是流体流动Z方向的阻力系数,对于体积阻尼来说,其余X和Y方向的阻力系数参数A和B怎么计算呢?有的能够得到index的数值,又如何计算的?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風洞測試只能測一個流向,如果要其他方向的流組係數,必須再對其他方向重複以上的步驟。也就是說,如果要 X,Y,Z 方向的流組係數,就必須分別對這三個方向,分別做量測,Curve Fitting。但要注意的是,這方法是一個只考慮特性的概念,考慮的是這流阻如何影響系統,而不是分析這簡化物件內部的詳細流場。我們需要的是特性,而不是他的詳細資訊。

匿名 提到...

您好.關於體積阻尼有一問題想請教.我對M.2做數值風洞分析,取得進口平均壓力與出口平均壓力,但是出口平均壓力是負數,根據流場圖,在M.2後端會有回流的現象.我把壓差數據上傳到FLOTHERM的網上產生一個體積阻尼,再用體積阻尼做一次分析比較,與原本的模型的壓差都在4%以下(10筆流速),像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需要考量回流現象?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n6xsR3QIe4rtonnODbWf1NBMFzZ9XFvb/view?usp=sharing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rT6kqi1R3w2MwaZfHjrdQHtimdtlC14/view?usp=sharing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Q7M7wz4fNbGXs4foBRn91uZlwnb9v71E/view?usp=sharing
另外一個問題是在這個風洞的進風是用吹入的設定,也就是風扇在M.2前面,如果改用吸出的設定會有意義嗎?還是說根本沒任何影響?
謝謝你.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基本上,用流阻的設定方式,就是簡化計算,縮短計算時間,所以一些細部的現象,就會無法觀測到,甚至,與真實情況或是說採用詳細模型計算,也會產生差異。所以,依照您的計算結果,我個人是認為足夠了,畢竟用流阻方式,我們期望的是在簡化的情況下,能夠預測足夠準確的壓力分布,且流阻方式有某種『平均』的的概念在裡面,所以,無法百分之百符合。此外,由於 Curve Fitting 是用速度的一次方與二次方,但如果真要去做擬合,不見得是一次方與二次方,也有可能是一次方與一點多次方,所以這一部分也有可能產生差異。
不知道有沒有回答道您的問題?

匿名 提到...

謝謝您的解答~另外想岔題再請教一個問題,我在做模擬時時常發現chipset的規格書中定義了發熱瓦數(假設25W),可是實測沒跑到這麼多的瓦數,或是說我也不確定有沒有跑到25W,在模擬中明明會過熱,在實測卻PASS了,我曾經問過我們EE有沒有甚麼方法可以知道這棵CHIPSET到底吃了幾W,我們EE說沒辦法,也問過原廠FAE,也是說沒辦法,像在這種情況該怎麼調整模型?
謝謝.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說實在,這問題也一直困擾我們,目前也沒有較可行的解決方式。如果是單一晶片,可以考慮用 Dummy Heater,如果 25W 是指整個模塊,那用 Dummy Heater 的方式,可能就較不切實際。也就是說,只要熱功耗分布稍微複雜,Dummy Heater 的方式就不太可行。如果是用模擬的方式,看看是否可以用這方式解決?易富迪提供的秘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H0AE4WpXt0

此外,測試是如何 Stress 該元件,也是一個問題。最後,EE 說沒辦法量,也不見得完全正確,畢竟真要量,理論上或許可以量到輸入的電壓電流,只是通常很麻煩就是了。

我們做法是,除非 EE 估功耗,否則就用 TDP 去做設計。到時候,溫度偏低就推給測試軟體不夠威。如果有人嫌 Over Design,就叫他畫押,只要有人敢白紙黑字寫下來,我就敢做給他。只是通常都不了了之。所以這問題在我們公司,也是一個無窮迴圈。

匿名 提到...

謝謝你的解答~有些卡廠提供的theraml model就只有chipset的2R模型,想要自己另外設計HEATSINK都不知道有多少參考價值.
易富迪的YOUTUBE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可惜好幾個月都沒更新了.
再次謝謝你~~謝謝~

匿名 提到...

其實是有辦法量到的,只是在電源設計上要預留電路來做量測,除非EE/power習慣有這麼好,不然很多EE/power能省就省,畢竟板子不大還要塞一堆Thermal的要求很不方便。

依照我之前的經驗,千萬不要相信軟體給的power數據(ex:Intel PTU),也是實際研究後才發現,那都是可以竄改的。所以測試不同stage的板子突然變燙突然變涼之類的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千萬不要找我們thermal碴就是了。

匿名 提到...

小弟愚拙,讀了大大的文章還是有以下疑問;如果版大願意回覆,小弟感激不盡:
1. 您提到了上游給定峰流量是以Linear Fan的方式給定
但是會給定風流量和靜壓
我的理解是如果想要獲得系統的流阻曲線,必須記錄上游給定的風流量和系統造成的壓損
給定風流量可以理解,但是如何決定風扇靜壓的值呢?
2. 您說您做了三筆數據
但請問為什麼您的Excel試算表裡Velocity和Pressure Drop有六筆數據?
3. 這整個計算是要計算整系統的整理流阻是嗎?
4. 如果只要或的流阻與系統壓降的曲線,風扇是否可以固定一個靜壓值,只改變風量值就好?

以上,再次感謝您~:)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1. 用 Linear Fan 跑,已以直接看流量,然後用 Region 抓壓差。當然,用 Fixed Flow 也可以。
2. Excel 的圖片,主要是讓大家方便比對兩個公式間的係數。我的 Excel 沒有做到全自動計算,正常來說,K1 & K2 可以藉由計算結果 (Q,dP) 經過 Curve Fitting 獲得。我懶得寫這一部分,K1 & K2 是由 LAB Fit 獲得,然後帶入 Excel 中而已。
3. 只要是流阻,都可以。但理論上,有明確的限制區域會比較好。(有殼子的會比較好,氣流會被限制住。沒殼的各個方向都要做)
4. 如果是 Linear Fan 做流體驅動的話,是的。只要讓操作點不同,即可獲得一筆數據。

匿名 提到...

前輩大大好,首先謝謝您的回應。但我還有以下的問題想要請教,期望您不吝賜教 :
1. 根據我拜讀您的文章公式,Delta P、密度、單位長度(1 m)、流速 (Approaching Velocity)與流體黏滯度都已知;但是只有一個方程式要如何解A和B兩個變數呢?
2. 我也參考了Flotherm內建的理論公式解說,但是裡面沒有寫到inde這個變數的意義;您有在您的Excel表中提到index "must set to" 0,可以跟您請教一下為何是0嗎?

在反覆閱讀您的文章與Flotherm的解說之後,我才明白A和B兩個常數是Loss Coefficient的關鍵計算值。可以說沒有A和B就沒有f值的存在。由於客戶之前問過我有沒有系統的阻抗參數,我想客戶應該不只是要我系統的壓降與流量曲線;而是要Loss Coefficient~! 所以拜託大師再次賜教了。

非常感謝您~:)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1. 答案在 Excel 的圖片中,左上角的兩個公式,先自己試著了解一下,弄通學道就是你的了。
2. 這一部分,我在這一篇偷懶了。答案在 https://electronic-cooling.blogspot.com/2015/03/flotherm-resistance.html,因為強制做這樣的設定,可以將公式退化(不知道用退化恰不恰當?)成 Excel 左上角中的公式。也可以不設為零,但是 Curve Fitting 可能會搞死人。
其實,這兩個問題是相關聯的,先處理 2,才可以處理 1。

匿名 提到...

謝謝版大的回覆,我會再針對您提供的資料做study;只是我在週五到週末的時間都在跑數值風洞。想要跑出我司系統的阻抗曲線和P-Q Curve交錯找出系統操作點;但我發現我仿造您的方式得出的系統壓降值較Flotherm跑完之後給的系統操作點壓降為低,而且低蠻多的~! 我的概略設定如下 :

1. 系統內風扇勾選Failed。
2. 將整個計算域除進風、出風以外,其餘設為Symmetry。(進出口設為Open)
3. 我有確認進風壓力與靠近系統的風壓平均值相同。
4. 如果進風給定Fixed Flow系統會直接判定收斂,不會執行運算。(這一點我無法理解 XDD)
5. 選擇Flow only。(不計算熱傳)

至於Flotherm在使用系統風扇跑完後給的操作點溫度我會再了解一下它背後的理論為何。但 大師您看到這邊有麼建議或是指正要給我嗎?

再次再次非常感謝您~:)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不知道你跑的對象為何? 我不確定 Symmetry 是否適合你的流場。我比較常遇到的應該是要週期性邊界條件,可惜 FloTHERM 沒這選項。
至於用 Fixed Flow 會直接收斂,我是沒遇過。我用 Fixed Flow 是正常的。
所以,我好像無法給些建議。
至於風扇操作點,你可以在風扇前後各放一個帶一點厚度的 Region 看看。我印象中,風扇的流量,就是風扇前後的壓差對應出來的。所以。風扇的操作點,是風扇 '感覺' 他受到多少壓差所對應出來的。
所以,如果待測物的真實流場型態,與流阻測試的流場型態不同,可能存在誤差。例如,如果風扇附近有回流現象,可能就存在差異。Swirl 也可能造成差異,但我個人是覺得這部分雖有影響,但可能不是那麼大。另外,就是軟體本身的設定方式。畢竟,FloTHERM 是把一整個四方型方塊當作一個風扇,但實際上的有效流道應該只有扇葉部分。但要驗證這部分,就非常麻煩了。要直接用實際扇葉模擬,小弟我的功夫還沒練到家。

匿名 提到...

謝謝大大的回覆。我再仔細的閱讀過大大的po文,您有提到您是使用"Linear Fan"去做流場的驅動力,而我與大大設定不同的地方在於我是使用"Fixed Volume"作為風扇的驅動力...但是這邊我不明白的是 : 使用Linear Fan就要給定一個風扇靜壓,那麼...

1. 請問靜壓大小要怎麼決定?
2. 要給定不同的風流量,靜壓要跟著變嗎?
3. 風扇距離帶測物件是否有距離上的規則? (因為我將風扇挪近一點系統壓差就變大了 T-T)

真的不好意思,小弟駑鈍;單純只是希望學習到數值風洞的模擬技巧而已~

另外A、B係數的計算業參考大大的發文解決了我心中的疑惑,感謝大大熱心地回應~:)

匿名 提到...

3. 風扇距離帶測物件是否有距離上的規則? (因為我將風扇挪近一點系統壓差就變大了 T-T)

上面這個問題是我沒看清楚,不好意思;風扇看來近或是遠都是一樣的~~:(

不過就如您說的,系統壓降是"風扇感覺到他受到多大的阻力",而您的Model是在上游給定風量用"吹"的進入系統,而非在下游給定風扇用"吸"的...

至於是不是Symmetry的邊界條件設定,我已經畫了一個流道包住我的系統,並在流道起始點給定Linear Fan,這樣計算域周圍就可以設為open不用再理會~

只是為什麼我的阻抗曲線跟Fan Curve的交錯點還是跟Flotherm跑出來的不一樣...T-T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這種數值風洞的方式,可以把它想像成模仿 AMCA 的測試方式,只是不需要像 AMCA 風洞那麼複雜,只要模仿 AMCA 的精神。
用數值方式計算流阻,主要目的是得到 (Q,dP)。因此,可以 Fixed Flow,也可以 Linear Fan,這種方式。
Fixed Flow 為流量已知,用 Region 得到壓差。
Linear Fan 在恰當的情況下,操作點就直接得到流量與壓差。
還有另外一種方式,但我沒試過。在出入口設壓差,然後去用 Region 取流量。
不論用任何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得到 (Q,dP)
數值風洞,就是模仿 AMCA,所以,在模型的設定,邊界條件上,就是要模仿待測物放在 AMCA 上時,邊界條件是怎麼樣的。

如果風扇是放在系統內,且可能會有因風扇壓差造成回流的路徑,那麼這種情況在 AMCA 測試上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AMCA 測試對系統形成的流場型態,與待測物應用上的實際流場型態,可能是不同的。也有可能是類似的。當相似度愈高,理論上應該就會愈接近。

當然,也有可能我的想法是錯的,有什麼地方沒周詳的考慮。

匿名 提到...

謝謝大大的回覆;我繼續嘗試去咬文嚼字,想由Flotherm內建的教學和風扇運作原理中找出"數值風洞的風扇操作點"與"直接用整機+風扇,Fan Curve選項畫給我知系統操作點"兩者間的差異。但想來想去還是想不通...我的理解是 : 如果系統內元件不變,無論是系統風扇或是數值風洞所得到的阻力應該是接近的~!! 但我的模擬結果還是對不起來。系統風扇自動產生的操作點壓降約為150 Pa;但數值風洞僅為17 Pa。我想可能是我的觀念有問題..吧~!

我會繼續嘗試蒐集模擬資訊,大大您如果有什麼指教也請不吝賜教~
感激不盡~!!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我試了一下,也想了一下。系統內因風扇的高低壓區(入風與出風),即使沒隔起來,影響應該也不大。風扇在系統內運作形成的流場,與 AMCA 流阻測試形成的流場,兩者型態雖不一樣,但對流阻值得影響,可能也不大。因此,如果系統內的風扇,出入風沒隔開,仍舊可以用系統阻抗評估風扇,但風扇提供的流量,不一定是流經系統的流量(一部分系統進出,一部分系統內回流)。

匿名 提到...

謝謝大大的回應。大大說到一個重點 : 不管是使用"系統風扇"或是"外界給的流量",只要是同一個實驗Model,系統阻抗應該會相同。所以應該使用外界給定流量獲得的系統阻抗取曲線與風扇曲線的交點(操作點)應該要跟Flotherm跑出來的一致。這就是我現在在找的問題...為何會不一致~!?

再次感謝大大的回覆~:)

匿名 提到...

版主大大您好 :
我彷似 您的方法做數值風洞模擬,但努力了兩個禮拜,還是卡在算出來整體壓降過小的問題 (與Flotherm內風扇操作點相比)~! 可是就我的理解 : 數值風洞應該可以經由改變流速或是流量,並利用Region的功能獲得系統前後之壓力差,並由不同流量+不同壓差獲得一系統流阻曲線;然後此流阻曲線與風扇曲線的交點即為系統的操作點。所以我算出來的阻抗曲線理論上應該要與Flotherm自動算出來的操作點相近才是。

但是為什麼我的Flotherm風扇算出來的操作點為119 Pa,而我以相同操作風量得出來的系統前後壓差只有13 Pa~! 可否請 大大指點迷津,謝謝 版大的回覆。

匿名 提到...

版主大大請問您的Domain進出口是設定為Open嗎? 謝謝您~:)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我這裡試試有差異,但是差異的比例沒這麼大。在設定上,我把 System 放在一個 Channel 中,Channel 的下游或上游加一個 Source,我通常偷懶是用 Fan (Rectangular),然後設定 Linear P-Q,就可以直接從 Table 中,看操作點。淡然,這一部分會增加一些額外的流阻(Channel)。整個 Solution Domain 都是設 Open。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或許,您這邊可以自己建一個簡單的 Test Case。機殼,機殼前後窗,部分區域放流阻。機殼中間位置放一個隔板。隔板開個孔放幾顆風扇,隔板其他區域,看要不要開孔加流阻。如果再講究一點,就把 Channel 再加上去。不過,我是沒這麼勤勞。
這樣,就可以用系統內部的風扇,跑出風扇操作點,然後再用 Chaneel 前或後,用來模擬 AMCA 的 Rectangular Fan 跑出曲線。然後再比對看看。
先把方式做對了,再做複雜的 Case。

匿名 提到...

再次謝謝版大的回覆。我想確認一下,大大您在Channel中的上游或是下游不是放Region看壓力而是Source嗎? 還是我沒有明白您的意思呢? 不好意思請您賜教了~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我說過了,有不同的方式可以獲得 (Q,dP),只要能獲得 (Q,dP) 就可以了,所以重點是在 (Q,dP),不需要糾結在文字上。

匿名 提到...

感謝 版大的回覆。我後來直接使用 Non-Linear Fan 並給定Fan Curve 進行模擬 (先不使用Fixed Flow or Linear Fan),查看 FloTHERM 跑出來的操作點使否與我用 Fixed Flow 得到之操作點是否一致。結果沒想到是一致的~!! 在流場結果也顯示因為待測系統有縫隙,風流大部分都由縫隙快速流過,而不是經過我的待測系統。所以...唉~學一次經驗,還是謝謝 版大不厭其煩地回覆唷~!! :)

匿名 提到...

前輩好:
我最近碰到一個問題,目前還沒想通
想請教一下前輩的意見
就是我們做數值風洞的待測物都是平行的進風與出風
那請問我的待測物從 [上方] 進風,由 [側邊] 出風
我該如何規劃我的計算 FloTHERM 計算 Domain 呢?
還請前輩賜教~謝謝您~

匿名 提到...

前輩好:
剛剛突發奇想
如果我將Domain內不會有流體經過的地方用實體的Cuboid塞住
就剩下流道,如此一來我就可以設定上方Fix Flow
側邊為Outlet
請問您覺得是否可行? 還是您有任何建議呢?
感謝您~:)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您的想法雖然我沒試過,但應該是可行的。另外,據說可以用不需要計算的區域可以用 Cutout 功能。但我沒試過,使用前最好查一下使用說明。

PS:
A cutout defines the size and location of regions of the domain regarded as external to the model and, therefore, excluded from the program solution.

匿名 提到...

前輩你好 :
謝謝您的經驗傳授 對此深表感謝
但是對其中四個是參數 我是真的不明原因:
想請問 A B K1 K2
1.它們到底怎么計算出來的
2.它們在這數值風洞中是有什么作用
3.如果用白話來形容,它們的意思是什么呢?

抱歉問題有點多跟愚蠢 還請海涵
也請您願意撥空告知,麻煩您了
謝謝

隨便走走..隨便說說.. 提到...

文章中,有一個圖片,內容類似 Excel,左上角有公式。公式的出發點是壓力與速度的關係,有未知數 A 與 B。K1 和 K2 是依據實際量結果,或是數值風洞的結果,用 Curve Fitting 方式,得到 K1 與 K2。然後,兩個公式再蘋果比蘋果,就可以得到 A 和 B 了。

匿名 提到...

非常謝謝您的回覆 非常受用 謝謝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