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系統的散熱時,(至少)對我而言,去定義一個適當的操作環境,可以簡化分析的時間,至少在做初步的評估時,可以有較多的時間去嘗試不同的設計。所以,我會認為,在一些情況下,分析模型不需要仔細到如同做細部設計那麼的精細,而只要取得他的特行即可,再比對其環境是否符合他的散熱要求。就如同我之前說的,做系統散熱時,最重要的考慮是熱阻與環境,如果這兩個參數都符合,那麼這個設計,是有較高的可行性。
例如,系統中 CPU 的溫度是最需要注意的元件,但是在系統前方,裝有可抽換的模組。如果針對此模組做詳細的模型,我看其複雜度並不輸給一個系統。但是,如果已經知道此模組的入口溫度與入口風速或是流量,那麼就可確保該模組可以正常工作,而不需要建立詳細的模組模型。應該在乎的,是此模組對流量與下游溫度的影響。因此,需要的是該模組的流阻特性與發熱量。
由於公司沒有 AMCA 風洞,所以只能用數值方法求得模組的流阻特性。然後用 FloTHERM 的 Resistance,來替換掉此模組,就可以達到簡化的目的。只是,要輸入 Loss Coefficient。FloTHERM 雖然有內定的一些資料庫,但很顯然的,僅能適用特定的狀況。所以,Lost Coefficient 的部份,必須自己手動計算,或是透過 Mentor 的網頁,產生 PDML 下載使用。我我而言,可以自己處理的,我還是喜歡自己處理。
FloTHERM 在此部份的說明分為平面流阻與體積流阻,但原理都是一樣,差了一個長度而已。
dP=(f/2) x Density x Velocity**2
f=(A/Re)+(B/Re**index)
所以,dP=(A x Vis)/(2 x Len) x Velocity + (B x Density**(1-index) x Vis**index)/(2 x Len**index) x Velocity**2
最直接的,如果 B = 0,dP 正比 Velocity;若 A = 0,dP 正比 Velocity**2
另外,就是用 AMCA 風洞獲得的 dP 與 Q 的關係。將 Q 除以截面積,就可以得到速度。
因此,現在有了兩個方程式:
理論公式:dP=(A x Vis)/(2 x Len) x Velocity + (B x Density**(1-index) x Vis**index)/(2 x Len**index) x Velocity**2
實驗數據:dP=K1 x Velocity + K2 x Velocity**2
所以,
K1=(A x Vis)/(2 x Len)
K2=(B x Density**(1-index) x Vis**index)/(2 x Len**index)
而 K1 與 K2 可以由 AMCA 的實驗結果 Curve Fitting 獲得。同時,並假設 Len=1 與 index = 0,就可以得到
A=2 x K1 / Vis
B=2 x K2 / Density
如果是體積流阻,則需再將 A 與 B 除以模組長度(m)。
簡單的敘述流程如下:
1. 先取得 dP 與 Velocity 曲線。
2. 將曲線 Curve Fitting 得到 K1 與 K2。
3. 假設 Len=1 與 index=0 <== FloTherm 中,亦必須如此設定。
4. 計算 A 與 B。
5. 如果用體積流阻,再將 A 與 B 除以該物體實際長度(m)。
但必須注意的是『單位』不要弄錯了,所有的計算必須使用公制單位。
壓差(dP):Pa
速度(Velocity):m/s
密度(Density):Kg/m**3
黏滯係數(Vis):Ns/m**2
特徵長度(Len):m
index:無因次
x:乘以
**:乘冪
如果真的懶得計算,直接上 Mentor 網頁做一個吧。
http://webparts.mentor.com/flotherm/support/supp/webparts/advanced_resistance/
如此,就可以同時可慮模組對系統的影響,同時也大大降低網格的數量。並且,這也是流網路法必須具備的參數。
最後,這組數據並不是唯一的。在過程中,用了一個 Curve Fitting 的小手段,假設是一個 dP = K1 x Vel + K2 x Vel**2 的曲線。如果數據夠多,再加上數學超強,也可以用最小平方法,分別求出 A,B,Len 與 index。我是沒這麼有能力去做出更好的 Curve Fitting。而實際上,這種方式的精確度,已經足夠了。
23 則留言:
前輩您好:關於流阻的二次曲線,請問如何做到只有K2x^2+K1x,而沒有常數的存在!還請前輩賜教了!謝謝您。:)
前輩您好 :
我後來有去下載Lab Fit並做出相對應的Curve Fitting之K1和K2值,但是我輸入到FloTHERM中卻和我用Loss Coefficient得出之壓降差了40倍~= ="~!! 我顯然有哪裡算錯了...但是我再三檢查,我的係數A和B都是使用 前輩推導出來的方式計算(我也有推導過一次),並除以物體長度,最後得出的壓降結果程式收斂完全但是幾乎沒有壓降...我的數據如下 :
CFM dP
[3,6.78]
[6,23.5]
[9,49.4]
[12,83.7]
[15,128]
[18,181]
[21,244]
[24,315]
[27,394]
[30,483]
不知 前輩是否可以提出您的直觀建議,指點迷津~
感謝您的回覆~~:)
前輩您好 :
我進一部查詢FloTHERM User Manual
似乎係數A和B不等於0的狀況是針對接近層流的流場
紊流流場要設定A=0,B=f
目前正在測試中~
前輩不好意思,我測試完之後會再跟大家報告~:)
不好意思,最近比較忙,所以比較少來看看。
您的問題不知道解決了沒?
其實原理很簡單:
1. 理論公式 -> 簡化
2. 將實驗數據 Curve Fitting 成理論公式簡化過的方程式
3. 比對係數,計算得到 A,B,輸入 FloTHERM
可以參考這篇看看,是否有幫助
https://electronic-cooling.blogspot.com/2018/05/flotherm.html?showComment=1662178655570#c7592880860575634763
謝謝前輩的回覆。我確實是按照您寫的步驟算出係數A與B的,但是FloTHERM的User Manual中好像是說如果流場確定為紊流模式 : 則A=0,B=f;我照著輸入果然壓降落差就正常了...= =" 另外您之前po的Mentor一個可以算係數A、B與體積流阻的網站,經過朋友幫忙確認它已經被收錄在西門子使用者帳戶之網站內。如果沒有維護合約是不能進去使用的...唉~~~>"<
Formula Type
Set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resistance. There are two options for both the planar and volume resistance types:
•Standard — ∆P is proportional to V2, that is, for most turbulent flow devices.
•Advanced — ∆P is not proportional to V2, for fluid filters and most laminar transitional flows.
以上為FloTHERM的說明敘述,看起來Advanced Model (含有Coefficient A & B) 適用於Laminar Flow 或是 Transition Flow...
Turbulence好像只能用Standard模式,就是給定 A=0,B=f 的狀況~~!!
前輩好 :
我是在FloTHERM內在可以設定Coefficient A 和 B 的介面點問號
軟體會跳出 User Manual
其中的Resistance Attribute的Volume Resistance裡面的 Resistance Attribute Property Sheet 裡看到這段敘述的
其實我也很納悶,為何我都已經用 Fit Lab 做出 (K1)X + (K2)X**2 取得 K1 與 K2 值
但是根據 K1 & K2 算出之 A & B 帶入 FloTHERM 得到的壓降卻是小到不行
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壓降
目前...小弟暫時沒有想法該怎麼解釋此現象...
加上西門子為了保障合約範圍內的客戶,把原本的計算網頁藏進他們的網頁
所以我也無法使用網頁做計算確認 ~ >"<
我找到敘述來源了。只是,這敘述也不能說不對。但很直覺的敘述,反而會讓人產生懷疑。在這情況下,我們再從源頭來看。
要做成 Resistance Model,首先要先有模擬或量測數據。接著轉換到 Standard 或是 Advanced 的數學模型。但很明顯 Standard 的數學模型,是 Advanced 模型的特例,在某條件下,Advanced 將會退化(還是該說進化)成 Standard 模型。
現在,假設我不知道原始數據,到底應該是用層流或是紊流來處理。那我先從 Advanced 模型出發,經過 Curve Fitting 的結果,可以得到速度二次方與一次方的係數。
但是,不要忘了,Curve Fitting 只是要利用數學模型來反映真實數據。如果原屬數據是一個完美二次方曲線,那麼一次方的係數,自然就是 0,如果原始數據是完美一次方的數據,那麼二次方的係數,自然就是 0。如果原始數據較趨近二次方,那自然二次方的係數就會大些,如果較接近一次方,那麼一次方的係數就會大些。也就是說,係數是多少,取決於原始數據與目標函數的擬合程度。
通常,層流接近一次方,紊流接近二次方。所以,也不能說文件的說法是不對的,只是....很容易讓人誤會吧?
我試過幾次,應該不會差這麼多。首先,必須要先確認,FloTHERM Curve Fitting 的關係是 V 與 P。第二個要注意的是單位。
謝謝前輩的回覆 :
其實我目前最大的疑問在於我的 K1 和 K2 算的是否正確
如果這兩個值不正確,其他後面都全錯了
所以我才會在上面將我的數據貼出來
但是我的數據不管我使用 Excel 或是 Fit Lab 計算都差不多
所以係數 A 和 B 算出來都沒什麼差別
目前正在想我哪裡有問題...哈~XDDD
你貼的數據是 CFM dP,是不能直接 Curve Fitting 的。
前輩好 :
了解,我會換算速度與壓力再去做 Curve Fitting
只是我在模擬時設定監測點發現一個狀況
就是我監測的上、下游壓降值會隨著疊代做波浪式的震盪
最後程式收斂,壓降值也差不多再 0 ...
我之前模擬都沒看過這種狀況~
請問前輩有何建議,謝謝您~:)
前輩好 :
以下是我做 Curve Fitting的數據
V dP
[1.0, 44.5]
[1.5, 95.3]
[2.0, 164]
[2.5, 251]
[3.0, 357]
[3.5, 481]
[4.0, 623]
[4.5, 784]
煩請您有空時指點小弟一下,非常感謝~
我做出來的結果
Y=A*X**2+B*X
A = 0.36908878127E+02
B = 0.81620258287E+01
謝謝前輩協助,我在模擬看看~
再次感謝您~^____________^
前輩好 :
謝謝前輩幫助 K1 與 K2 係數
昨天嘗試的結果是我的壓力監控點值仍然不斷波動
直到我將進風端的 (inlet) 條件改為Symmetry,只留出口為 Open
整體壓降收斂曲線才正常下來
跟前輩報告,謝謝您的協助與不吝分享資源~:)
前輩您好 :
我目前也學您在使用 Lab Fit 在做 Curve Fitting
但是目前碰到一個問題,就是我 Curve Fitting完的 K1, K2 值居然有一個是負值
負值帶入致模擬中會直接發散
但是我將那個算出來的負值自己改為正值,結果就比較正常了...= ="
請問前輩有碰過類似狀況嗎? 謝謝您的回覆~:)
(我有用我之前貼給前輩的數據自己算一次,得出之 A & B 值和前輩一樣)
前輩好 :
我周末回將我的原始數據重新算一次
因為我懷疑我的原始數據有問題
(我剛剛用網路上的收費網站算出跟 Lab Fitting 一樣的數據)~~
前輩好 :
經過周末的驗算
我發現我的 Raw Data 前兩項算錯了
抱歉占用版面了~~>"<
Labfit 有一個好處是,可以自行定義要 Curve Fitting 的函數。在原始函數中,我習慣會另外自行增加 0,0 這組數據。
印象中,我好像也曾經得到負值的係數,但應該是一次項,且其值相對於二次項來的小,但仍舊可以計算。印象中是這樣子的。
不過,你的邊界條件,似乎設定的有點奇怪。我會將邊界條件儘可能和我實驗的狀況相同。
前輩好:
關於[上進]且[側出]的流場確實用我昨天的方式可以做計算
且可以取出上游與下游之壓差
我同時寫了一個Excel檔案想要做驗算
想要算出A、B係數再求出f,比對我的與我的模擬是否match
但是求出的A、B係數帶出的f與使用直接公式求出之f係數落差甚大
我的想法是f這種藉由A、B係數算法是否只適用於單向流場之計算
並不適合有轉彎流場之計算
不知前輩看法為何?
謝謝前輩的回覆~:)
這個問題,我倒沒想過。不過,要 Match 的公式,可能就已經是選擇適用於直管的流場公式,所以彎管可能就不適用。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