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試金石 - 前客戶系統練習題


從 IC 封裝,做到電源,再做到 PC 與 NB,雖然中間跳過散熱模組,但幾乎可以說是從小東西到大產品都做過了,在想從事散熱設計的產品中,大概只剩下伺服器沒做過。而現在,就是打算拼湊這最後一塊假拼圖,自爽一下。



為什麼說是假拼圖呢?因為,這是我在前前公司時,我老闆本來打算要我接的一個 Project 的 RFQ,因為那時候我正在做同一個客戶的工作站;還有另一個公司的小桌機,再加上其他零零碎碎的雜事,那時候心理頗為排斥,雖然工作站的 Project 已經進入收尾階段,但小桌機則頗棘手,雖然百般不是很願意,但拿人錢財(薪水),也只能與人消災。慶幸的是,後來客戶決定轉到其他部門做。後來那部門有沒有拿到該 Project 我不知道。而我遺留下來的資料就僅有當初 Project 的 Product Spec 和已經先動工的機構 3D 圖。當時 Project 連散熱評估都沒做,更不用說後面的階段,所以稱之為假拼圖,是因為我沒做過。

那時候的工作型態是,如果 EE,ME 和 TE 有空就會一起討論,沒空就是各自為政,尤其是最初期的 RFQ,通常都是 ME 要動手做 3D,EE 要做板子的報價,TE 呢?有時間就模擬評估,沒空就直接做散熱元件的報價。所以,就只留下不完整的 3D 圖檔,但這也是我手中唯一的伺服器模型了。

整體的配置如下圖所示。由右側入風,先經過 HDD,然後通過系統風扇,接著吹向主板,最後排出系統外。上方為電源,電源 AC 端裝有風扇,風扇氣流由 DC 吹往 AC。整體的配置大概是這樣子。本來客戶的規畫是希望我們提供 1U 與 2U 的評估讓他們選擇,但由於人力的關係,只做了 2U 的配置。此外,客戶還希望能夠安裝高階顯卡,所以,高階顯卡是以 Riser 的方式橋接在主板的插槽上(圖面中未秀出)。
系統配置圖

手邊沒有其他詳細的資訊,所以部分未知參數是....隨便輸入的,因為我的目的是從 FNM 的觀點來看系統的配置。先假設如果『流』是有參考性的價值,那麼就可以拆成各部進行細部評估與設計;此外『壓力』也應該具有某種程度的可信度,『壓力』並非重要的散熱元件設計參數,但卻是系統氣流流向的依據,將做為參考,但不引用到細部設計當中。而溫度則是依據能量守恆而得到,所以基本上並不會有太大問題。唯一有問題的是,這些參數僅是一個整體性的特性值(或者說平均值),如果不夠細膩,可能無法預測某些較細微的相互作用現象(即使再細微,和 CFD Code 比起來,仍是算粗糙)。

分析結果如下圖。由於我並沒有真正從事該設計,所以我只把它當成練習題,隨便做了一下,我相信趨勢大致上是對的,但結果的值,我自己都感到懷疑。但這不是現階段的重點,重點是我花了多少時間在建立模型?又花了多少時間在計算?
分析結果


由於是首次嘗試使用 FNM,所以建模確實花了我很多的時間,我想這一部分將來可以熟能生巧加以改善。但在計算上,如果模型合理的話,一秒就可以得到結果,頗符合我對 FNM 的預期。這意味著什麼?表示在極短的時間內(和純 CFD Code 相比),評估各種可能的狀況是可行的。預防總是勝於治療。

當然,像我前面所說的,我沒有實驗數據比對,並且在這階段,我也不相信這份分析結果。但打算在未來的時間,能夠將 FNM 做得更細膩些,並用 CFD Code 比對一下。屆時,再討論看看。

最後,把電源的風扇轉速調低(P-Q 曲線往左下方移),確實會讓氣流從電源 AC 端流往 DC 端進入系統之中。分析結果已發在另一篇文章中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佐證,同時也釐清了我心中的一些疑惑。

沒有留言: